关于黄山毛峰的故事,历史典故
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知县熊开元到黄山游玩时迷了路,路遇一位老和尚,便随其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而后聚在碗中心直线升腾,在半空中化作一朵洁白的莲花。稍后,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生香。
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知县熊开元到黄山游玩时迷了路,路遇一位老和尚,便随其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而后聚在碗中心直线升腾,在半空中化作一朵洁白的莲花。稍后,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生香。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老竹岭,据传由高僧大方和尚所创,故得名“老竹大方”。该地区山势险峻,茶树一般生长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上,云雾萦绕、温暖湿润的气候,再加上优良的土质,为大方茶的品质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老竹大方一般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为主,成茶外形宽大扁平匀整…
相传,在花果山奇花异卉,争芳斗艳,唯独没有茶树茶花。住在那里的一群小鸟们打听到在那温暖如春的南国胜地到处都有丛绿的茶园,便结队前去衔采茶籽,回山播种。当它们口衔茶籽飞临庐山之巅时,为那奇峰崔嵬、花繁似锦的景象所吸引,不禁放喉歌唱。
相传,古时敬亭山麓有位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字叫“绿雪”。她年年上敬亭山采茶,用以换钱给病床上的妈妈治病,这茶只长在山顶绝壁处。一次,绿雪采茶时看到悬崖绝壁的一株茶树枝叶繁茂,新叶鲜嫩欲滴,就非常高兴地爬上去采摘。费尽辛苦才能勉强伸手摘到,这时却脚下一滑,失足跌落山崖。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位木排工梁为镒,年轻时因家境贫困,受雇为别人放木筏,经遂川河入赣江进入长江运送木材到他乡。一次送货途中,不幸遭遇了山洪暴发,木排被洪水冲散,木材被急流冲走。梁为镒落得流浪南京,行乞为生,后遇一寡妇杨氏收留,结为夫妻。杨氏精于种茶、制茶,由于梁为镒思念家乡…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于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相传,信阳原来没有茶。一次当地发生瘟病,一位名叫春姑的姑娘为此四处奔走寻找治病的良方。有人告诉她,西南方向有一种可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长途跋涉,最后病倒在一条小溪边。泉水中漂来一片树叶…
“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条旧河竟抽芽。”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多次写诗赞美“双井茶”。苏东坡品尝双井茶后,也赞不绝口:“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吴理真的少年,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靠他每天上蒙顶山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后,因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路边的绿叶,放在口里慢慢咀嚼,结果不仅口渴渐止,且困乏渐消,精神倍增。他颇感奇异,便又摘了些带回家中。
坦洋工夫红茶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位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仙逝于1791年),受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因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后来…
贵州都匀毛尖茶的历史:抗战时期,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师到都匀宣传抗日救国,期间曾到都匀中学校长周华家中做客。周华取出白皮纸包的毛尖茶,用“纸烤茶”茶俗,沏茶待客。独具特色、芳香扑鼻的“纸烤茶”马上吸引了大师们的目光。他们一面品茶,一面将白皮纸拿在手上端详。
英德红茶的故事要从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起。伊丽莎白二世十分爱喝英德红茶,1969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1996年9月19日…
祁门红茶的起源离不开一个茶人,他就是胡元龙(1836~1924)先生,胡元龙字仰儒,祁门南乡贵溪人。他博读书史,兼进武略,以文武全才闻名乡里,并世袭把总一职。轻视功名,注重工农业生产,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在贵溪村的李村坞筑5间土房,栽4株桂树,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垦山种茶。清光绪以前…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骑虎岩寺有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吃佛手柑时突发奇想,能否让茶叶也泡出来如“佛手柑”清香诱人的香味呢?想到就去做。他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终获成功,高兴之余他把这种茶取名为“佛手”。后来,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永春师弟…
安溪黄金桂,又称“黄旦”,相传清咸丰十年(1860),安溪罗岩灶坑村有位名叫林梓琴的青年,娶了邻村女子王淡为妻。结婚一个月后,根据当地风俗,新娘需回趟娘家,并且娘家要为新娘准备一种带青的东西,如菜苗、草苗等,带回夫家来,以预示世代相传、人丁兴旺。王淡从娘家带回了两株小茶苗…
七子饼茶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过去在普洱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七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继承父亲制茶的事业,分别靠在山中采野茶为生,长期下来分别在所在地方结婚、安家、生子,并各据一方。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茶树的芽叶非常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特别是幼叶薄软如棉,在阳光照射下看似白色,与浓绿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其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白鸡冠是武夷岩茶中珍稀的名丛,单位产量不高,而且种植的面积少,备显此茶异常珍贵。相传…
霍山黄芽在历史上始于唐,兴于明、清。在古时被誉为“仙芽”,又称抱儿钟秀。相传,唐太宗的御妹玉真公主李翠莲曾在霍山挂龙尖上的一座庵庙削发为尼,当住持。因其从小酷爱饮茶,小小年纪几乎饮遍了国内名茶。霍山是著名的黄芽茶之乡,在诵经弘法之余,玉真公主也会带领众尼采茶制茶。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饼边缘稍薄,顶部微凸,底部平整而中心有凹陷小坑,整饼直径约20厘米,每饼重357克,每7块为1筒,每1筒2500克,这是为了方便以前茶马古道上的茶商计算重量,因此得名。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
有关西湖龙井茶诗句之一:宋代苏东坡《白云茶》说起与西湖龙井有关的诗句,少不了大文豪苏东坡,东坡先生在杭州当官很久,自然会留下一两首与西湖龙井的诗句。比如:“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出自《白云茶》),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描述西湖龙井的诗句也是苏东坡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发展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
西湖龙井的历史以及由来,要从很早很早的一个故事说起。先必须要肯定的是,乾隆帝即位后,对他的母亲是非常孝顺的,给太后的物质条件好得没话说。而康熙是乾隆的爷爷,可能是因为DNA的关系,有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乾隆也继承了这爱好。时不时的出去转转,美好的一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到黄山春游迷路,遇到一位老僧,便随老僧借宿于寺院中。老僧泡茶敬客,熊开元见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后至碗心升腾开来,约有一尺,氤氲如一朵白莲花,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相传很早以前,西湖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以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两人深深相爱。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残暴的恶龙,扬言要抢走碧螺姑娘,阿祥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搏斗7天7夜,阿祥战胜恶龙倒在血泊中,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
庐山云雾茶的主要茶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由于江湖水气蒸腾,常年云雾茫茫。由于这里升温比较迟缓,茶树萌发多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因此造就了云雾茶的独特品质,庐山云雾茶因此得名。云雾茶比其他茶采摘时间晚…
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原产于安徽省黄山区新明乡猴坑、猴岗、颜家一带,由猴坑茶农王魁成(王老二)在凤凰尖茶园精工细制而成。茶区内最高峰凤凰尖海拔750米,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为千枝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土层深厚肥沃…